【國際產學合作案】台灣-日本-印尼合作鳳梨葉全利用技術開發及建廠輔導SDG-12計畫成果

【國際產學合作案】台灣-日本-印尼合作鳳梨葉全利用技術開發及建廠輔導SDG-12計畫成果

日本公司委託中原大學國際產學合作計畫已於今年(2025) 7月31日結束,是一個典型SDG-12項目在中原大學執行三年左右。日本Food Reborn公司2022年帶著一張圖紙構想到中原大學尋求鍾財王講座教授團隊協助,將水力取纖設備能以常見工業零件重新設計在台做出第一代機器,用於提取鳳梨葉纖維,將鳳梨收成後在田間的大量鳳梨葉,找到再利用的方向,且取纖後的殘渣也能磨粉用在一次性餐具添加的生物質等產業鏈技術開發。已輔導日本公司將本案做成公司及其投資股東(公司)的ESG項目,同時輔導日本公司在印尼東爪哇有超過7000公頃鳳梨田的Kediri完成建廠,生產鳳梨葉纖維(PALF),完成整個產業鏈技術開發及建廠輔導計畫工作,同時協助該公司在日本及印尼推廣PALF永續發展材料。

水力取纖一代機(左)在台灣台中完成而二代機(右)則在日本福島完成

水力取纖產業鏈技術發布會在台灣中原大學(左)及日本東京(右)

PALF織品在日本推廣

PALF織品在印尼推廣

由於這個項目的輔導成功,另一家日本公司也開始討論有關生物炭在土壤改植應用的減碳及固碳可能合作,而國內相關技術廠商及中國生產力中心也規劃在印尼建立示範計畫,經濟部與印尼政府示範計畫將邀請台灣AI技術公司就碳權透明化必要的MRV建立系統,並規畫能邀請鍾財王講座教授擔任主任專家爭取在印尼示範計畫能順利推動。

未來生物炭生產與其減碳及固碳將與AI整合示範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