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華語文教學研究》撰稿格式_v3_11.5.2024
本期刊採用電腦排版,為便利編輯作業,僅訂下列撰稿格式(為期全體書例統一,編者得視同需要略作調整):
一、 版面設定:邊界(上下5.1 cm,左右3.8 cm),格線:每行33字,每頁32行。
二、 請以中文橫式書寫,中文字體以新細明體、英文以Times New Roman 繕打,A4紙版面,字形大小為:第一階層標題12級、粗體,第二階層12級,第三階層11級,內文11級,註腳10級。
三、 段落間距第一階層標題與前段距離1行,第二階層、第三階層標題與前段距離0.5行,行距為單行行高。內文每段開頭請縮排2字元。
四、 各章節使用符號從1開始,分層形式如下:
1.
1.1
1.1.1
五、 文中舉例的數字標號如下:
(1)
(2)a.
(2)b.
通篇排序,不須因為新章節而從頭編號。
六、 請用新式標點符號,惟書名號改用《》,篇名號改用〈〉。在行文中,書名和篇名連用時,省略篇名號,如《荀子‧天論篇》。若為英文,書名請用斜體,篇名請用“”。日文翻譯成中文,行文時亦請一併改用中文新式標點符號。
七、 註腳採隨頁注,標識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如1、2、3……。
八、 正文之後需附加引用文獻。
九、 內文引用論文或專書,請用下列格式,其他則參考APA格式第七版。
(一)、 作者為一人時:
1. 杜國偉(1995)……或……(杜國偉,1995)。
2. Watson (2003)……或……(Watson, 2003).
(二)、 作者為二人時:
1. 杜國偉與張小明(2020)……或……(杜國偉、張小明,2020)。
2. Watson and Holliday (2021)……或……(Watson & Holliday, 2021).
(三)、 作者為三人以上時:
1. 杜國偉等人(2021)……或……(杜國偉等人,2021)
2. Watson et al. (2003)……或……(Watson et al., 2003)。
(四)、 引用同一作者不同年代的著作時:
1. 杜國偉(2005,2006)……或……(杜國偉,2005,2006)
2. Watson (2003, 2007) ……或……(Watson, 2003, 2007)
(五)、 引用同一作者在同年度多篇著作時:
1. 杜國偉與張小明(2020a,2020b,2021)
2. (杜國偉,1995a,1995b;Watson, 1918a, 1918b)
(六)、 直接引用參考文獻內文:
1. 40字以內引文:
(1). 杜國偉曾指出「研究派典乃是……」(1994,頁80)
(2). Jackson 和 Delehanty 書中提到:「我直覺的感受到,精神和運動有著關聯性。」(1995, p.3)
2. 超過40字之引文:
(1). 王小明(2019)指出:
本期刊為學術性刊物,以促進華語文教育,提升華語文教學與研究,並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徵稿對象為國內外大專院校專兼任教師及相關之研究人員與博士生。(頁1)
(七)、 引用翻譯書時:
1. 王小明編(1952/2019)……或……(王小明編, 1952/2019)
2. Piaget (1966/2020) ……或……(Piaget, 1966/2020)
(八)、 引用二手文獻時:
1. 杜國偉(2007,引自王小明,2014)
2. (Steil & Turetsky, 1987, as cited in Olson & Olson-Sigg, 2013)
十、 文末參考文獻請依下列格式撰寫:
(一)、 如中、英文文獻都有,中文在前,英文在後(其他外文同)。
(二)、 中文文獻之排列以作者姓氏筆畫有少至多排序,英文文獻則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序。
(三)、 中文書名、中文期刊名稱請以《》標示,期刊篇名請以〈〉標示並加上卷數與期數。
(四)、 外文書名,外文期刊名稱與卷數排印成斜體字(不加粗)。
(五)、 外文書名除第一個字的第一字母以及冒號後之第一字母大寫外,餘均小寫。外文期刊名稱每一個字之第一字母須大寫(介系詞除外)。
(六)、 文末參考文獻請用下列格式,其他則參考APA格式第七版。
1. 期刊論文:
(1).蘇建文(1978)。〈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第11卷第1期,25-35。https://doi.org/10.6251/BEP.19781201.3
(2).Watson, J. B. (1913). 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 Psychological Review, 20(2), 158–177. https://doi.org/10.1037/h0074428
2. 書籍:
(1).林清江(1982)。《教育學新論》。正中書局。
(2).楊國樞、文崇一(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書局。
(3).杜國偉、王小明(編)(1994)。《語言學概論》。五南書局。
(4).Freeman, M. (2011). Human Right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Wiley Press.
(5).Mussen, P. H., Conger, J. J., & Kagan, J. (1974). Child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6).Steil, A., & Turetsky, C. (Eds.). (2016).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SAGE
3. 書籍的一章:
(1).鍾才元(2001)。〈生涯規劃:新手老師的就業準備與甄試須知〉。載於黃正傑、張芬芬(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425-457頁)。師大書苑。
(2).Bjork, R. A. (1989). Retrieval inhibition as an adaptive mechanism in human memory. In H. L. Roediger III & F. M. Craik (Eds.), Varieties of memory & consciousness (pp. 309-330). Oxford Press.
4. 翻譯書
(1).Plate, R.(1993)。《不可思議的剖面》[漢聲雜誌社譯]。英文漢聲。(原著出版年:1992)
(2).Laplace, P. S. (1951). Sobraniye peiti (F. W. Truscott & F. L. Emory, Trans.). Harvest Book.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14)
5. 學位論文(除非必要,請盡量減少引用博碩士論文)
(1).蔡松純(2011)。《領導者與部屬上下關係認定之模式建構及其影響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2).Redmont, S. (2001). Creativity in teaching: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and resour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6. 會議論文
(1).丁大川(2020,12月15-16日)。〈主題困境對教育的挑戰〉[論文發表]。2020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
(2).Lanktree, C., & Briere, J. (2019, May 10-12). Early data on the immigrants’ school achievement. [Paper presentation].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rofessional Society on the Abuse of Children 2019,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7. 專門及研究報告
(1).黃玉(2002)。《e 世代多元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心理社會發展與認知發展歷程之縱貫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1-2413-H-003-015),未出版。
(2).Little, J. W., & Nelson, L. (1990). Mentor teacher: A leader’s guide to mentor trai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8940)
8. 網路資料
(1).陳揚盛(2001,2月20日)。〈基本學力測驗考慮加考國三下課程〉。聯合新聞網。https://udnews.lihpao.shu.edu.tw/
(2).Chou, L., & Nix, D. H. (1993, June 10).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ttp://www.ilt.columbia.edu./publications/pdf/health/healthvision.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