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能力本位課程」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建築設計」乃是人類和環境的實體藝術與行為,是一種綜錯複雜且變化無窮的過程。「設計能力」的學習則是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體驗的,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參與及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它不是回憶式的、陳述性的,它的表現是一個寓於過程的行動力、判斷能力、創作能力。因此設計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學生自主自動的參與、自行對問題負責、自己想辦法解決」。
專業教育是以專門學科領域為範疇,其目的在於開展學生的潛能,使其能培養出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y ),服務於社會。而「專業能力」的內涵呈現於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其包含專業態度(Professional Attitude)、專業知識(Professional Knowledge)、與專業技能(Professional Skill)三要素。我們的建築教育「藝技並重」,並發展「實作性」設計課程為核心之建築教學,創造以「實作」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環境,即以「建築設計」做為「歷史與理論」、「都市與環境」、「科學與技術」三領域統整學習的課程。「以執行能力為本位」的「實作性」設計課程,強調教育的主旨在於開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職業所需的基本能力,同時也注意到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對「以教學內容為本位」的「理論性」專業課程,則是假設學生修習這些科目的知識、技能之後,即能培養出這些「能力」,因此「課程內涵」是關鍵因素。我們對設計課程,直接訂定要達到培養出這些能力的目標,至於如何去達成則只作原則性的建議,把「教學的主導權交給教師」。
各年級的教學重點:一年級著重於基礎課程之訓練,建立建築基礎概念;二、三年級則以建築設計演練為主軸,培養建築及規劃分析的能力;四年級著重建築理論、技巧與方法之訓練,強化實務、環境等相關作業能力;五年級則強調組織能力之訓練與建築發展方案之研擬。我們將此「學年導向」的建築教育模式,轉化為「能力本位」的「3+2+0」模式,形成專業基礎訓練、專業發展研習與畢業專題設計「三階兩段」的課程架構。在「三階兩段」的建築設計教育模式下,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整合能力、創新思維的建築專業人才。並依「理論與實務並行」理念於第一階段(一、二、三年級)規劃「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實習」,第二階段(四、五年級)規劃「專業發展課程」與「專業發展實習」,最後一階段,以「畢業專題設計」作為五年的專業課程的總結。 專業人才(Professional)應擁有廣泛的知識、強烈的邏輯思考能力,去感知社會環境的變化,並洞察社會發展之趨勢,且能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因此專業教育不在使他們獲取事實及資料,而是刺激及激發知性、拓展視界及思考。在學習上不能只找標準答案,而是要他們學會自己思考,探索問題的答案,練就分析與決策的能力。本系學生在畢業時須具備下述核心能力:
01/ 應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
02/ 分析解釋環境以及提問題的能力。
03/ 執行建築實務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工具之能力。
04/ 有效溝通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05/ 辨識、分析規劃及解決建築環境問題的能力。
06/ 瞭解建築對環境、社會及全球的影響,並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07/ 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
由於建築設計的評量項目(例如創造力、批判思考、綜合統整、分析推理、表達溝通…)不容易事先訂定,而且所要評量的內容不僅限於知識的部份,各項「能力」的學習狀況也得加以瞭解。因此我們本著「教育注重過程、專業講求結果」的原則,先進行「設計結果能力評量」,再依「學習過程表現計分」。
(二) 以「專業能力指標」為依歸的學習評量
「內容本位課程」的重點在「課程綱要」,而「能力本位課程」的重點在「教學法」。建築基本能力的培養是由五個學習領域所促成,不同的學習領域包含不同的教學目標(分段能力指標)。課程依據不同年級規劃不同的學習深度,同時進行各年級間課程的橫向整合。首先,各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應將課程總綱上的「基本能力」項目加以強調,各領域在培養能力時雖然各有所專,但是只要總合的教學成效達成了,課程目標也達成了。「知識與技能認知」方面的「能力」表現於各領域的「教材」,也就是以研習這些教材而獲得認知。其餘各項「能力」主要是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養成。我們為了培養學生執業時所需的基本專業能力,課程上規劃了「五個學習領域」來進行教學活動。又分別把基本能力轉譯成各領域的「分段能力指標」。本系專業學習領域之基本能力。如表1-2-1-1所示。
表1-2-1-1:專業學習領域之基本能力 (※ 請左右滑動以檢視完整表格)
能力指標 / 學習領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
寫說力 | 批判力 | 圖示表達能力 | 研究力 | 空間秩序系統組織理解力 | 基礎空間設計力 | 合作力 | 傳統文化理解力 | 跨文化理解力 | 國家與地區風土理解力 | 設計案例分析力 | 環境與行為關係認知力 | 人類需求多樣理解力 | 無障礙環境設計力 | 永續設計力 | 建築企劃力 | 環境現況掌握力 | 結構系統理解力 | 物理環境控制系統理解力 | 防災逃生系統理解力 | 建築物外殼構築系統理解力 | 設備服務系統理解力 | 建築物系統整合能力 | 建材與構築理解力 | 生命週期成本與施工估價理解力 | 施工圖說繪製能力 | 對業主責任及角色理解力 | 綜合建築計畫執行能力 | 建築專業行政理解力 | 執行業務的理解力 | 建築師專業責任理解力 | 建築師專業統合理導理解力 | 建築師法及環境相關法令理解力 | 專業倫理及專業判斷理解力 | |
建築設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房屋技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都市環境 | ✕ | ✕ | ✕ | ✕ | ✕ | ✕ | ✕ | ✕ | ||||||||||||||||||||||||||
歷史理論 | ✕ | ✕ | ✕ | ✕ | ✕ | ✕ | ||||||||||||||||||||||||||||
專業通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依據「教育目標」來澄清及確定這些評量的內容和策略。在教學及評量之前,我們需要確定各項「能力」的意涵,並且規劃有效的教學策略,使這些「能力」得以增進。因為「能力」的表現是在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教學的過程中同時做評量,以便瞭解學生學習實況,隨時對教學做調節。評量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診斷學習的落差、提示學習的重點、激發學習的動力、期望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活動而獲得學習。所以評量的結果,其重點不在於比較學生間的高低輸贏,而在於鼓勵個人的學習意願、協助個人解決學習困難。評量時要兼顧各項能力,並且要講究評測的有效性。能力本位課程應直接指示教學目標為「分段能力指標」的達成,將「教學的主導權賦予教師、學習的自主性給予學生」。
(三) 以「課程模組」為導引的專業發展
知識統整並不是單純的學科的「分」與「合」,而是跨領域觀念的「整合」與各階層概念的「統合」,是一種「教學機制」與「學習模式」的革新。以大學建築專業教育體系設立宗旨與教育任務而言,課程規劃原則應整合「過程模式」與「目標模式」兩種模式,即以過程模式強化學生學習之活力與彈性;輔以目標模式之精神為建構課程主軸意念。就課程內涵與執行效標而言,大學五年制建築教育係為學生進入工作世界之專業養成,有別於一般大學教育僅以學術陶治性質為主,必須考量到每一學習者,均能有能力進入實務界發展。
課程規劃採行「主軸」+「模組」模式,係以單軸但多元模組課程供選之方式為其架構,而整體課程架構可分為:初階之共同或基礎學科養成、中階之性向分流試探與特定領域的基礎專業訓練、後階之專業精研與相關專業整合訓練,其模組形式以「工作室(Studio)」與「學程」之方式應用於實務之課程規劃中。學生於學校修習課業時即已經由生涯規劃或自我性向認知,而確立發展方向,且為確保學生畢業後隨即進入業界群集中,並於未來生涯中隨著經驗或再學習而順利成長提升,是故課程之內涵範圍除該學群之共通專業學科外,特定學科內容較為精深、分化差異性質也較高。
(四) 規劃模組課程
由專業教育及通識教育目標引領規劃,落實專業能力本位教育。課程規劃原則:發展性、統整性、連貫性、原則性、功能性、彈性化、生活化、社區化、適性化、永續化。因此,擬設置「模組」課程,提供知識整合和適性發展機會。模組課程規劃如表1-2-1-2所示。
表1-2-1-2:課程模組 (※ 手機觀看請左右滑動以檢視完整表格)
模組 | 大一專業基礎課程 | 大二專業基礎課程 | 大二專業基礎課程 | 合計學分 | 四五年級發展課程 |
---|---|---|---|---|---|
歷史建築 | 中國建築史2 世界建築史2 | 西方近代建築史概論2 台灣近代建築史2 西方近代建築史2 | 必4 選6 合計10 | ◼建築設計: 歷史建築工作室(HA studio) ◼畢業設計: 歷史建築專題 ◼專題課程: 中國建築專題3 建築史專論2 | |
綠色建築 | 建築物理3 | 綠建築概論2 | 建築設備3 環境控制2 | 必6 選4 合計10 | ◼建築設計: 歷史建築工作室(HA studio) ◼綠色建築工作室(GA studio) ◼畢業設計:綠色建築專題 |
數位建築 | 電腦應用概論(一)2 電腦應用概論(二)2 | 電腦繪圖學(一)1 電腦繪圖學(二)1 | 電腦輔助設計(CAD)(一)選修2 電腦輔助設計(CAD)(二)選修2 | 必6 選4 合計10 | ◼建築設計: 歷史建築工作室(HA studio) ◼數位建築工作室(DA studio) ◼畢業設計:數位建築專題 |